关于印发湖北省2025年春季渔业生产管理要点的通知
索 引 号 | MB1K2378X/2025-04871 | 分 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成文日期 | 2025-02-12 |
文 号 | 鄂水产技发〔2025〕4号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件名称 | 关于印发湖北省2025年春季渔业生产管理要点的通知 | 发布日期 | 2025-02-12 |
各市、州、县(市、区)及神农架林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
现将《湖北省2025年春季渔业生产管理要点》印发给你们,供各地参考应用。
附件:湖北省2025年春季渔业生产管理要点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2025年2月12日
湖北省2025年春季渔业生产管理要点
春季是全年渔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为加强春季渔业生产管理,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有效防控春季鱼病,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特制定2025年春季渔业生产管理要点。
一、加强生产管理
(一)做好苗种繁育
1.亲本培育。要着重加强营养和保健,根据不同品种亲本对营养和繁育的需求,选择投喂相应的优质饲料,并适当添加维生素类、免疫多糖类等饲料添加剂。亲本养殖管理中要注意池塘水温、水质和水位的变化。
2.苗种繁育。在春繁的关键时期,温度变化将直接影响鱼卵孵化率,导致鱼苗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温,根据天气预报规划养殖生产,适时开展鱼苗繁育。工厂化繁养育设施加热保温时,要防止水温骤变对苗种造成强应激。鱼苗孵化时用水要经过过滤或消毒,避免引入疫病病原。
(二)做好苗种放养
1.清塘消毒。放干塘水,清除底部淤泥至厚度10-30厘米。清整鱼塘后,池底留4-6厘米的水深,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清塘消毒。然后经5-6天曝晒后回水1米左右,注水时经60网目筛绢网袋过滤除杂。进水后,再次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
2.肥水培藻。在池塘消毒3天后,可对水体进行肥水操作,培养浮游生物等饵料生物,使池水呈淡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约30厘米。
3.科学放苗。一是要选择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优质苗种。苗种在运输前,要停食锻炼。苗种在放养前,要确保养殖池(池塘、网箱)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温差在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虾蟹苗种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相互挤压。二是苗种放养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5~20分钟。苗种放养后,养殖水体泼洒抗应激产品,第3天和第5天用碘制剂或氯制剂全池泼洒消毒1次。
(三)做好饲养投喂
越冬后尽早启动投喂,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观察鱼虾蟹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越冬后初期,由于鱼的体质较弱,可适当投喂一些功能性饲料,增强鱼的体质,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
(四)做好水质调控
1.及时调水。随着天气渐暖,温度回升,要逐步提高水位。高密度囤鱼池塘特别要保持好水位。工厂化养殖在春季升温期要控制养殖池升温速率。
2.及时增氧。养殖池塘要提前架设增氧机,特别是高密度囤鱼池塘,适时增氧尤其重要。
3.及时施肥。有机肥料必须充分发酵和消毒,要做到少施、匀施、勤施,晴天上午施肥,阴天、雨天不施肥。
二、加强病害防控
(一)积极预防
在育苗过程中,要做好鱼类受精卵、养殖器材、养殖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隔离外源水中的大型生物、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养殖用水。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确保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进入生产区。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温度变化,维持水质稳定,提高抗应激能力。一是增加溶氧。春季水温变化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水体缺氧。二是调控水质。可选用适宜的微生态制剂加强调水解毒。三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商品鱼出塘等措施降低养殖密度。四是合理投喂。密切关注养殖鱼类体质和摄食状况,合理控制饲料投喂总量,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二)精准防治
1.越冬综合征。草鱼、鲢、鳙、鲤、鲫、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在春季易发病,应关注春季烂身烂鳃和白皮。该病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和鱼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加强水质和池塘溶氧管理非常关键。病情发生后需谨慎用药,不能盲目消毒和杀虫,应规范使用渔用兽药,减少拉网、加水等“动水”操作。
2.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的措施。
3.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车轮虫、斜管虫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
4.小瓜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和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经济损失。
5.指环虫病。在各地都有发生,大量寄生可使苗种大批死亡。虫体寄生在鱼皮肤和鳃。大量寄生后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病变,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饲料投喂不足、水体太瘦易患指环虫病。苗种下塘前,采用药浴进行预防。养殖疾病暴发时,可选用精制敌百虫粉、甲苯咪唑粉、阿苯达唑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国标渔药杀虫剂治疗。
6.河蟹“牛奶”病。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应对蟹苗进行检测,选择无二尖梅奇酵母的蟹苗用于养殖。养殖密度过大,会增加“牛奶”病传染机会。因此,在越冬和春养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蟹苗密度。同时,保持水质良好,水体溶解氧4-12mg/L,氨氮小于0.3mg/L。越冬前清除池底淤泥,养殖前对池塘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消毒。选择配合饲料,避免使用易携带病原菌的野杂鱼虾投喂,如果投喂活体饵料,投喂之前进行饵料病原菌的检测。
(三)规范用药
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二是严禁滥用抗生素。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养殖规范用药,严格遵循《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年1、2号》中规定水产养殖药物。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三、加强运输管理
(一)苗种运输
做好苗种运输计划。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对接好,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安全运输至养殖企业。苗种运输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都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防止相互挤压。
(二)商品鱼运输
达到上市规格的鱼虾蟹等养殖品种,应及时组织捕捞,减少存塘量,降低养殖密度,减轻养殖风险。保障商品鱼运输安全,水产品装车过程中使用的器具、包装材料、防水衣裤等,应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菌后才能使用。根据不同品种设定合理运输密度,在气温升高时适当降低运输密度。每隔1-2小时检查鱼体状况,确保水体溶解氧、温度适宜,不添加麻醉剂。在运输途中换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一般不超过容器装水量的1/2,最多不超过2/3。
(三)渔需物资运输
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采购计划和运输安排,多预留出1-2周的使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前适当消毒,运输过程中保障人员安全。春季雨水较多,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