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发展中心关于印发湖北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 MB1K2378X/2021-68941 | 分 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
发布机构 | 省农业发展中心 | 成文日期 | 2021-12-17 |
文 号 | 鄂农发发〔2021〕10号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件名称 | 省农业发展中心关于印发湖北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日期 | 2021-12-21 |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县农业发展(畜牧、水产、农机)中心:
现将《湖北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2021年12月17日
湖北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
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期间,全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为推进畜牧、水产、农机化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体系不完备、支撑能力不够强、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十四五”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起步期,也是我省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坚持以畜牧、水产、农机化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行业技术支撑体系发展步伐,推进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组织提供技术服务支撑上展现新作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保障。为明确“十四五”时期全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强化行业发展科技支撑,推动畜牧、水产、农机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科技引领,不断优化完善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技术服务供给保障能力,为加快构建全省畜牧、水产、农机化事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资源,推进养殖业科学布局,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推进发展健康养殖、绿色养殖,推动养殖方式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坚持服务产业。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优化畜牧、水产、农机行业科技布局,指导引领重点领域科研攻关,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研供给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坚持人才优先。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把发挥人才作用摆在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优先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培育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勇于创新、数量充足、与产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技术人才队伍。
坚持协同创新。优化组合行业科技资源,推进科技条件、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激发各类科研主体、行业协会学会、生产企业创新活力,协同开展科技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要素集聚、产科融合。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行业技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人才活力充分释放,畜禽、水产养殖和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体系完备、结构合理、支撑有力、产技融合、适应并引领全省畜牧、水产、农机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围绕畜牧、水产、农机化事业发展需要和薄弱环节,遴选一批重大科研课题组织攻关,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新品种新品系,研发一批先进适用的设施装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复制推广的科技创新成果。
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员不断充实,制度不断健全,设施装备不断完备,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推进力度不断加大,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建设行业服务云平台,拓展服务功能,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省市县相衔接、与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实施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地方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保(育)种场、保护区、扩繁场建设;制(修)订一批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规范或标准,加大宣传贯彻力度,推进规范化发展;集成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为产业链式发展、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鉴(认)定,人才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术人才队伍初步形成,造就一批行业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
表一:“十四五”全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 指标名称 | 数量指标 |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 培育养殖新品种(新品系) | 畜牧5个以上 |
水产5个以上 | ||
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 畜牧2-3项 | |
水产10项以上 | ||
农机4项以上 | ||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复制推广的科技创新成果 | 畜牧5个以上 | |
水产6个以上 | ||
农机4个以上 | ||
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 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基本完善 | 1.升级改造省级和6个区域中心兽医实验室; 2.按P2标准改造76个县级兽医实验室; 3.升级改造46个县级水生生物疫病防治站; 4.升级改造50个左右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所); 5.支持无疫养殖场和无疫小区创建,提升养殖生物安全水平。 |
建设全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服务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服务 | 1500万人次 | |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 支持地方畜禽品种和水产保(育)种场、扩繁场建设 | 畜牧20个以上 |
水产10个以上 | ||
制(修)订养殖业和农机行业技术规范或标准 | 畜牧10项以上 | |
水产8项以上 | ||
农机6项以上 | ||
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 | 畜牧10个(项)以上 | |
水产10个(项)以上 | ||
农机8项(台、套)以上 | ||
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 开展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鉴(认)定 | 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畜牧、水产、农机各5万人次; 2.家畜繁殖员职业技能等级鉴定500人; 3.农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5000人。 |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畜禽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增强良种保障能力。组织开展畜禽遗传种质资源普查和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开展地方特色畜禽种质资源评估认定,推进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保(育)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和种质资源库建设,实现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应保尽保、有序开发。组织开展品种资源保护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依托省内科研院所、育种企业,搭建产学研联合育种平台,推进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和联合攻关。组织开展长江野生鱼繁育驯化研究,支持开展地方特色畜禽、水产品种提纯复壮及品种选育,推动保(育)种场、扩繁场等涉种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逐步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推动建设湖北畜牧、水产种业科技园,举办长江流域水产种业(科技)博览会,持续支持中国·武汉种猪大赛,推进武汉·中国种都建设,打造国内外畜牧、水产种业交流高端平台,提升全省畜禽、水产种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表二:畜禽水产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重点一览表
项目类别 | 项目建设重点内容 |
种源保护 | 1.开展畜禽遗传种质资源调查及地方特色畜禽种质资源评估认定; 2.建设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 3.支持地方畜禽品种所在县(市、区) 建设保护基地; 4.支持省畜牧良种场建设地方畜禽品种种质资源库; 5.沿长江、汉江布局建设100个调查点,开展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6.组织开展水产种质资源鉴定; 7.推动建设长江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支持武汉市建设长江鱼类博物馆; 8.推进品种资源保护技术攻关。 |
良种选育 | 1.开展畜禽、水产新品种(新品系)选育; 2.推进产学研用联合育种平台建设; 3.支持畜禽核心育种场建设; 4.支持地方品种畜禽种质资源提纯复壮与开发应用; 5.开展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研究; 6.组织开展畜禽分子育种、河蟹苗本土化培育、黄鳝全人工繁育等重点技术研发攻关; 7.推动湖北畜牧、水产种业科技园建设; 8.举办长江流域水产种业(科技)博览会。 |
扩繁推广 | 1.支持县(市、区) 依托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资源建设良种扩繁场; 2.支持县(市、区)依托现有繁育场建设高产良种家禽、生猪、肉牛育种基地; 3.支持种公猪站、人工授精站、牛品改站建设; 4.支持石首市等地建设长江野生鱼人工繁育、养殖驯化、示范推广基地; 5.支持洪湖市等水产大县开展区域性水产良种繁育中心建设; 6.持续支持中国·武汉种猪大赛; 7.推进武汉·中国种都建设。 |
(二)实施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工程,增强绿色养殖技术支撑能力。开展无抗养殖、精准饲喂等技术示范,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和鱼池升级改造,加强畜禽养殖粪污和鱼池尾水治理,推进发展绿色养殖;合理利用草山草坡和湖库资源,大力推进秸秆等农业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科学发展牛羊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组织开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和设施设备研发,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菜)、稻渔综合种养等循环利用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形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纳入“碳交易”体系,探索建立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全省统一管理、分级使用、共享直联的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信息平台。开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绩效评估评价。
表三: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工程项目建设重点一览表
项目类别 | 项目建设重点内容 |
发展绿色养殖 | 1.开展畜禽水产无抗养殖、精准饲喂试点示范,建设100个示范样板; 2.组织开展丘陵山区草场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加快发展山地草食畜牧业; 3.大力推广秸秆氨化饲喂等养殖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 4.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整县推进创建,建设一批生态种养示范县(市、区); 5.推广“零排放”水产生态圈养技术,支持在大冶市等地建设20个示范基地; 6.探索创新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 7.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循环水养殖模式,建立8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示范推广100万亩; 8.推广小龙虾“七钱虾”生产模式,在潜江市等地建设20个示范基地。 |
发展特色养殖 | 1.支持阳新县等县 (市、区) 发展地方特色品种畜禽养殖; 2.支持沿江、沿湖地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 3.支持武陵山区、神农架林区发展中蜂养殖; 4.支持发展经批准的野生动物驯化家养; 5.支持条件适宜地区引进品种发展特色养殖。 |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1.修订完善规模养殖场分级标准,分类支持规模养殖场升级改造; 2.组织开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和设施设备研发,探索创新、总结推广5-10种经济实用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主导技术或模式; 3.推进鱼池升级改造; 4.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试点示范; 5.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 6.探索创新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纳入“碳交易”体系的路径和方法; 7.搭建全省统一管理、分级使用、共享直联的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信息平台; 8.开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绩效评估评价。 |
(三)实施动物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建设工程,增强养殖业生物安全技术支撑能力。推动各级加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标准配齐配足兽医实验室设施设备、物资物料和技术人员,加强动物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巩固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网络。健全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分析研判机制,预测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及时发布疫情风险预警信息,为动物疫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支持发展第三方兽医服务,推进基层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职业化改革,加强乡镇兽医服务中心(站、所) 建设,探索建立动物疫病防控网格化管理机制。推动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指定通道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动物检疫、疫病防控防治联动机制,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点建设,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监管报告制度,引导推进收集处理企业拓展收集处理范围,实现病死畜禽收集处理全覆盖。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防治信息化建设,搭建全省统一的动物疫病防控防治信息化管理网络。
表四:动物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重点一览表
项目类别 | 项目建设重点内容 |
巩固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网络 | 1.巩固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网络; 2.组建重大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专家库; 3.加强动物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 4.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兽药残留、动物源性食品细菌耐药性定期抽查监测机制; 5.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分析研判机制,定期研判会商、发布疫情风险预警信息。 |
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 1.升级改造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启动运行P3实验室; 2.升级完善省兽药监察所(省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实验室; 3.改造扩建省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省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4.建成襄阳等6个区域中心兽医实验室; 5.建成荆州等6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区域中心; 6.按P2标准提档升级76个县级兽医实验室; 7.推动加强洪湖等46个县级水生生物病防站能力建设; 8.支持50个左右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所)升级改造; 9.支持发展第三方兽医服务机构; 10.推进基层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职业化改革。 |
推进动物疫病联防联控 | 1.提升完善23个省际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服务功能; 2.推动加快省际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指定通道建设; 3.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动物检疫、疫病防控防治联动机制; 4.推进落实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派驻制度,推动各地按标准配齐动物卫生监督派驻人员; 5.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6.加强动物防疫检疫监督信息化建设,搭建全省统一的动物疫病防控防治管理网络平台。 |
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 | 1.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点建设; 2.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监管报告制度; 3.引导推进收集处理企业拓展收集处理范围,实现病死畜禽收集处理全覆盖。 |
(四)实施产加销一体化技术升级工程,增强全产业链发展技术支撑能力。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组建畜禽、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功能研究室,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加快畜禽、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步伐。深化生产与科研对接合作,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增强畜禽、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的及时性、有效性。科学规划布局畜禽、水产品加工业,加快生猪屠宰企业整合重组进程,推动发展禽类、水产品产地宰杀加工,推进畜禽、水产品加工业规范发展。支持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设立中央厨房,传承、提升传统工艺,开发生产调理食品、熟制食品、休闲食品、风味食品,发展精深加工。支持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综合利用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物,开发高附加值生物制品,发展生化加工。推进冷链物流体系规划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营销体系,拓宽销售渠道。研发、推广适应现代食品加工的养殖技术模式。
表五:产加销一体化技术升级工程项目建设重点一览表
项目类别 | 项目建设重点内容 |
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 1.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学院设立生猪、肉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2.依托省农科院畜牧所设立家禽、肉羊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3.依托中科院水生所、水科院长江所、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设立水产品技术研发中心; 4.依托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组建畜禽、水产品加工设施设备及加工技术研发中心。 |
科学规划布局 | 1.制定畜禽、水产品加工业布局规划; 2.制定生猪屠宰企业整合重组方案,推进实施落实; 3.在肉牛、家禽、水产养殖集中区域开展产地集中宰杀加工试点示范。 |
推动发展精深加工 | 1.推动发展调理加工、熟制加工,深化加工层次; 2.推动传统加工向现代加工转变,开发传统特色加工工艺; 3.鼓励加工企业利用副产物、废弃物开发生产生化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4.研发、推广适应现代食品加工的养殖技术模式。 |
推进发展现代营销 | 1.组织开展动物源性食品冷鲜包装技术研究; 2.推进冷链物流体系规划建设; 3.鼓励加工企业开设自营店、网店,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 |
(五)实施农机装备研发与技术示范工程,增强行业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支持适用、新型农机装备和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制(修)订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支持湖北省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武汉)建设、支持申报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省级科研平台,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养殖业技术和装备集成配套与示范推广,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表六:农机装备研发与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重点一览表
项目类别 | 项目建设重点内容 |
适用、新型农机装备研发 | 1.建立加快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 2.支持精量播种、山地运输、蔬果采收、粪肥还田利用等农机装备和关键技术研发; 3.支持牧草收获、饲料加工、养殖饲喂、渔业捕捞及畜禽、水产品加工与专用运输机械等原创性研发; 4.支持湖北省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武汉)建设、支持申报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省级科研平台。 |
制(修)订农机技术规范、作业标准 | 1.制(修)订水稻、小麦机械减损收获、油菜无人机飞播、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稻茬田机械深翻、板栗机械化采收等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 2.制订主要畜禽、水产品种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 |
农业全程 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 1.制定主要农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技术解决方案; 2.在江汉平原开展油稻、麦稻连作,在鄂北岗地开展麦玉连作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配套与示范推广,推动良种良法良机配套; 3.推动自动饲喂、自动清粪、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等农机装备在养殖企业推广应用; 4.制定“流道养殖”、集装箱养殖等水产设施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方案,在洪湖市、监利市、枝江市、浠水县等地试点示范。 |
(六)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行业融合发展工程,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养殖业和农机行业大数据服务。搭建省级养殖业和农机行业发展云上服务平台,实现行业信息共享,形成省内全覆盖、国内全开放的技术服务网。开展智慧养殖试验示范,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养殖业生产经营的精细化、生态化、安全化水平。加大北斗定位、自动驾驶、作业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推广应用力度,提升智能化水平。建立养殖业大数据采集监测基地,集成数据采集、形势会商、分析研判等功能。
表七:现代信息技术与行业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重点一览表
项目类别 | 项目建设重点内容 |
搭建省行业云上服务平台 | 1.集成行业信息采集与发布、技术培训、经贸服务等功能板块,服务1500万人次; 2.定期监测分析行业各类数据,加强形势研判和预警分析,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
开展智慧养殖试验示范 | 支持在枝江市等地建设20个智慧养殖基地,开展智能生产和管理等技术应用示范。 |
加快农机装备智能化 | 1.推广安装10000台北斗农用终端; 2.在鄂北岗地建设以小麦全程机械化为主,在江汉平原建设以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为主的3个智慧农场,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智能化试验示范。 |
(七)实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增强行业技术服务支撑能力。推进制定兽医社会化服务从业准则和技术规范。鼓励支持具备资质的社会组织开展检验检测、防疫诊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服务,提升基层站所服务能力。建立技术服务网格化管理机制,健全服务考核制度,推进动物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机合作社提档升级,增强农机作业服务能力。
表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重点一览表
动物健康服务体系 | 1.推进制定全省兽医社会化服务从业准则和技术规范,支持开展动物健康服务整县推进试点; 2.完善大型养殖企业驻场兽医队伍,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生产; 3.指导基层站所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
渔业技术服务网格化体系 | 在渔业主产区组建渔业技术服务网格,培养一批养殖技术过硬、服务意识强的网格员,建立健全网格服务长效机制。 |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1.支持襄州区等地创建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组织; 2.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发展农机联合社、区域性农机维修网点和区域性农机维修“4S”店; 3.建立1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数据样本采集点。 |
(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增强科技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各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数据库和专家团队,提高技术供给保障能力。引导各地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发掘培育乡土人才,充实和稳定科技服务队伍。依托省内高校和其他具备能力的社会主体建设区域性培训中心,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科技服务队伍能力水平。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鉴(认)定,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打造“农业工匠”。
表九: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建设重点一览表
建设重点 | 建设内容 |
组建团队 | 1.建立全省养殖业和农机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库; 2.组建全省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定期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
引进人才 | 鼓励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
职业培训 | 开展技术培训15万人次。 |
技能等级鉴(认)定 | 1.建立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认)定制度规范; 2.组织开展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等级鉴(认)定; 3.组织开展“湖北工匠杯”畜牧水产农机职业技能竞赛。 |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事业、技术推广、科研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筹推动养殖业和农机行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制定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逐项抓好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畜养殖业和农机行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整合现有项目资金,重点向科研设施、装备、基地、平台、人员等方面倾斜。充分发挥支持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引导社会、高校、企业等资金聚集,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的良好格局。
(三)推进协同创新。鼓励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市场主体等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组建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形成“产学研推用”协同攻关的新局面。依托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研发中心,共同承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深化推广体系改革,构建以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院校、行业学会协会和经营主体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引导建立科技合作、信息共享、供需对接的行业服务新机制。
(四)加速成果转化。引导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建立市场需求调研、科学技术评估、研发方案设计、成果转化对接、后期跟踪服务的技术转移新模式。加强数据统计与调查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破解体制机制困境入手,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和转化激励体系,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进入栏圈池塘。
(五)开展交流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国内国际双循环部署,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国际科学研究计划。推进科技“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开展绿色养殖、食品加工、装备研发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举办养殖技术交流论坛,因地制宜引进国内国际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