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鲈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大口黑鲈,俗称加州鲈,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是我国主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据《2024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全国大口黑鲈的养殖总产量达88.8万吨。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湖北、湖南、四川、江西 等, 占全国大口黑鲈养殖总产量的81.0% 。大口黑鲈养殖主要以池塘精养为主,工厂化养殖逐步兴起。
养殖大口黑鲈主要疾病有蛙虹彩病毒病、鲈弹状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诺卡氏菌病、柱状黄杆菌病、细菌性肠炎病、河鲈锚首虫病、纤毛虫类疾病和水霉病等,其中蛙虹彩病毒病、鲈弹状病毒病、诺卡氏菌病等对大口黑鲈养殖危害较大。现将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向下滑动阅览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该病毒是一种大型 DNA 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夏季高温季节较为多见,水温 25℃ 以上高发,苗种期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 90% 以上,成鱼养殖中病程较长,累计死亡率可达 50% 以上。
病鱼游动缓慢;体表肌肉溃烂,呈鲜红色,鳍基部常见红肿,或伴有鳃动脉扩张淤血呈“血窦” 。
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苗种阶段发病,应及时对患病动物、养殖尾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扩散。
养殖过程中发病,应避免水体交叉污染,对病死鱼及时无害化处理。
及时打捞死鱼,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向下滑动阅览
鲈弹状病毒(该病毒是一种负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呈棒状或子弹状,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主要危害苗种,3—4 月、10—11 月是主要流行季节,水温 18—22℃ 高发,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 90% 以上。
病鱼在水中打转,体色变黑,体表出血,腹部肿大,内脏充血,偶见腹水,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
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后,减少饲料投喂,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末、大黄末、三黄散(水产用)等中药和维生素 C 钠粉(水产用)等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向下滑动阅览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该病毒是一种大型 DNA 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主要危害成鱼,水温25—30℃易发此病,常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 90% 以上。
病鱼游动缓慢,鱼体发黑,脾肾肿大,呈暗红色,肝脏发白有出血点。
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养殖过程中可引入检疫合格苗种;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保持水质稳定;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加强投喂管理;定期投喂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饲料添加剂,提高鱼体抗病力;对水源、养殖设施、引进苗种等进行严格消毒。
确认感染后应当立即对患病群体进行隔离、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并对养殖设施、工具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限制易感染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
向下滑动阅览
鰤鱼诺卡氏菌(在内脏、肌肉等处形成白色结节,取结节部位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阳性丝状细菌)。
主要危害成鱼,4—11 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为 5—7 月,水温 25℃ 以上易发此病,病程较长,累计死亡率可达 80% 。
患病早期,病鱼食欲下降、反应迟钝,体表出现点状出血点,发病初期在后肾或脊柱上可见结节;中后期体表溃烂出血,在整个内脏器官,鳃和肌肉中均可以见白色颗粒状结节。
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 、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
内服:患病早期减少饲料投喂,及时在饲料中拌喂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 、复方磺胺嘧啶粉(水产用)等抗菌药进行内服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并可内服拌喂维生素 C 钠粉(水产用)和三黄散(水产用)等增强免疫力。
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向下滑动阅览
柱状黄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鳃丝压片显微镜下可见团聚、杆状、细长、易弯曲菌体,常见摆动或滑行运动) 。
一般流行于4—10月,以夏季最为流行。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
病鱼体色变黑,离群独游,鳃丝腐烂,头部、鳍条等处有白色絮状物。
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 、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向下滑动阅览
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等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圆形、边缘光滑、中央凸起菌落,显微镜下呈短杆状、极端单鞭毛、无荚膜的革兰氏阴性菌)。
流行水温为18℃以上,25—30℃为流行高峰。从鱼种至成鱼均有发生。
病鱼腹部胀大,肛门红肿,腹腔内常见淡黄色腹水,剖检可见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内有黄色黏液。
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 、复方磺胺嘧啶粉(水产用)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向下滑动阅览
河鲈锚首虫(成虫虫体粗壮,咽圆形,后吸器由 7 对边缘小钩、2 对中央大钩和 2 联结片组成,借此固着在鱼的鳃上)。
全年可发生,水温在 15—25℃ 时易发,对苗种危害最为严重。
病鱼鳃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严重感染的鳃明显浮肿,鳃盖微张,病鱼浮游近水面,游动缓慢,显微镜检查可见鳃丝末端附着大量虫体。
外用:全池泼洒甲苯咪唑溶液(水产用),杀灭鱼体寄生虫;
内服:在饲料中添加甲苯咪唑粉、阿苯达唑粉(水产用) 等进行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
池塘泼洒甲苯咪唑后,需要开增氧机防范缺氧;5—7 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样,显微镜检查鱼鳃丝,如果仍有较多虫体,需重复杀虫 1 次。
向下滑动阅览
车轮虫(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碟形,如车轮转动样运动,具有空锥形锥部以及向外的齿钩和向中心的齿棘)、斜管虫(虫体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薄、后部较厚,腹面观呈卵形,中部有胞口,由 16—20 根刺杆围绕成漏斗状,与体轴成30度,故名斜管虫)、杯体虫(虫体伸展时呈杯状,前端粗,向后变狭,前端有圆盘形口围盘,附生纤毛,内含左转的口沟,体中部有圆形或三角形大核,在大核之侧有与体轴平行的棒状小核)等寄生虫。
全年可发生,水温在 15—25℃ 时易发,对苗种危害最为严重。
病鱼体色发黑,摄食下降,鳃盖充血、鳃丝表面覆盖白色黏液、严重时鳃丝坏死,体表或鳃丝上可见大量虫体。
外用: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内服:驱虫药可采用饲料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硫酸铜有杀藻作用,使用后注意增氧、肥水和培藻;硫酸铜不能与含氯石灰同时使用。
向下滑动阅览
水霉菌等真菌。
多发生在初春季节。鱼体受伤、低温、水质污浊等因素容易诱发该病。可感染鱼卵和各种规格的大口黑鲈,尤其对受精卵、鱼苗和有伤口的成鱼危害较大,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死亡,水温 10—15℃ 易流行。
鱼体鳞片脱落且附着有白色棉絮状绒毛,或者鱼体体表出现伤口,病鱼食欲不振并且体虚无力,最终漂浮水面死亡。
外用:使用复方甲霜灵粉等全池泼洒(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及时打捞死鱼,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