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手机版|微信公众号|繁體|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其他主动公开文件

省农业发展中心关于印发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防治技术指南的通知

时间:2024-11-22 17:38来源:省农业发展中心
字体:
索 引 号 MB1K2378X/2024-45140 分    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省农业发展中心 成文日期 2024-11-22
文    号 鄂农发发〔2024〕4号 效力状态 有效
文件名称 省农业发展中心关于印发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防治技术指南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4-11-22

各市、州、县农业(水产)发展(服务、推广)中心,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水产科学研究所):

根据水产养殖病害流行特点和全省水生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分析,当前即将进入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防控关键时期。为及时有效开展病害防控,遏制和减少鱼病发生,降低渔民损失,我中心组织编写了《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防治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切实指导养殖户科学防控,将越冬综合症的发生控制在最小范围,促进全省渔业健康稳定发展。


附件: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防治技术指南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2024年11月21日


附件


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防治技术指南


为及时有效开展今冬明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避免病害发生及蔓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特制定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防治技术指南,供养殖户参考使用。

一、越冬综合症主要症状

近年来,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症发病主要以草鱼、鳙鱼和鲫鱼为主。草鱼越冬综合症的典型症状是眼球周围和面颊红肿甚至溃烂、吻端红肿或溃烂、背部和尾柄处常出现溃烂或脓肿、尾鳍溃烂、部分病鱼伴有烂鳃等症状,鱼体受伤后继发感染引起体表溃疡;鳙鱼的典型症状主要为吻端红肿或溃烂、体表出现脓肿或肌肉溃疡、尾柄溃烂以及部分鱼出现烂鳃等;鲫鱼的典型症状为吻端红肿、体表鳞片脱落、体表红肿或溃疡、腹部出血和肛门红肿等。

二、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越冬综合症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在年底时,一些养殖户进行转塘、并塘,拉网、运输、过塘等操作,造成鱼体的物事损伤,此时水温低,鱼几乎不进食,伤口修复缓慢。有些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不强,比如拉网前后没有做好抗应激,拉网后没有及时消毒,为后期发病留下隐患。

2.近年来鱼粉、豆粕等原料价格上涨明显,个别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低质原料替代,造成了饲料质量的下降。劣质饲料不仅会提高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成本,还会造成养殖鱼类营养不平衡,免疫防御能力下降,直观表现就是抗应激能力差、不耐运输等,这种体质不佳的鱼更容易导致病原菌的入侵,引发越冬综合症的发生。

3.近两年,冬季大宗淡水鱼销售价格较低,部分地区存在压塘现象。同时,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存在饲料投喂不足、甚至不投喂等现象,这些都加大了越冬综合症的暴发风险。

三、越冬综合症防治要点

越冬综合症防治总体上分为越冬前管理、越冬期管理和越冬后管理三个阶段,分阶段有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可以更好地降低越冬综合症的发生风险和危害程度。

(一)越冬前管理(秋季管理)。

秋季养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越冬期积累营养,提前清理可能导致病害发生的隐患,避免养殖鱼类带病越冬。

1.做好鱼体检查。秋季应对池鱼开展一次详细的体检,检查的鱼应从池塘下风处撒网获得,如池塘下风处没有捕获目标鱼类,则可从投饵台下风处撒网获得。鱼体检查的重点一是体表及鳍条的伤口,如赤皮、锚头鳋叮咬后继发细菌感染形成的溃疡等;二是体表寄生虫,主要是体表及口腔、鳍条等处的锚头鳋,无鳞鱼体表黏液的杯体虫等,鳃丝的中华鳋(少量中华鳋寄生时易被忽略,其造成的鳃部伤口持续感染后可在春天形成严重的烂鳃,近几年开春后花白鲢普发的烂鳃病与此病原高度相关)、纤毛虫等;三是内脏检查,对肝胰脏状况做评价,状态不佳时应强化肝胰脏的机能,对消化道进行解剖,观察是否有溃疡及寄生虫。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开展有针对性预防和治疗,避免鱼体带病越冬及持续深度感染后引起病害发生。

2.强化饲料投喂。秋季饲料投喂的重点一是要根据水温的变化逐步降低投饵率;二是根据销售计划做好饲料投喂管理;三是对准备越冬的鱼应提高饲料档次,为越冬期积累足够的营养。

3. 合理调控水位。养殖户应在越冬前适当加深池塘水位,条件允许的池塘至少加深水位至2米以上,最好能达到2.2~2.5米。加水时需注意,长时间未加注新水的池塘切勿一次加水过多,否则可能诱发细菌性疫病,最好少量、多次加注新水至理想水位。

4. 提前培肥水质。在天气晴好、水温尚可时,应尽早合理施肥以培肥水质,促进藻类生长,以维持越冬期的水质稳定。水质清瘦的池塘受寒潮的影响更大,存在低温有害藻类(如三毛金藻)大量生长后造成养殖鱼类中毒的可能。

5. 及时销售成鱼。总体来讲,在饲料质量不稳定、极端气候频现、苗种退化、疫病高发等因素影响下,池鱼越冬风险较大。若池鱼已达上市规格且价格合适时,应考虑及时销售,既可以减少越冬的风险,也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晒塘、清塘,为来年的养殖打好基础。

(二)越冬期管理(冬季管理)。

冬季养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鱼体的基础代谢,防止微小伤口持续恶化后形成深度溃疡,避免寒潮来袭时鱼类被冻伤,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1. 坚持饲料投喂。越冬期间视天气及水温情况坚持投喂,有胃鱼(如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低温期视天气情况3~4天投喂一次,投饵率控制在0.1%~0.2%以下;无胃鱼(草鱼、鲫鱼等)视天气情况2~3天投喂一次,投喂量控制在0.2%~0.3%以下。天气突变、寒潮来袭前停止投喂,勿超量投喂。

2. 定期检查鱼体。重点关注杯体虫、锚头鳋。近几年的气象数据表明,冬季气温持续升高,越冬期鱼病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在越冬期每25~30天开展一次鱼体检查,检查的重点是甲壳类寄生虫如锚头鳋、体表的伤口及消化道的溃疡。定期准确了解鱼体状况以便条件允许时及时处理。

3. 应对极端天气。关注天气变化,提前作出预判。极端寒潮来袭前确保水位保持在2米以上,并可通过提前撒盐等方式降低寒潮对养殖带来的伤害。寒潮来袭前两天停止饲料投喂,寒潮开始时打开1台增氧机(勿使用涌浪机也不可同时开多台增氧机,以防池底水温下降)以防止池面封冰。

4. 预防三毛金藻病。三毛金藻病主要发生于水质清瘦的盐碱地池塘。越冬期应定期观察水色,若发现水色淡黄、透明度较大且鱼类活力减弱、趴边时,应立即镜检水质以确诊,一旦确诊为三毛金藻中毒后可施用碳铵或作换水处理。三毛金藻病处理不及时可导致鱼类大量中毒死亡。

(三) 越冬后管理(春季管理)。

开春后的养殖管理尤为重要,该阶段主要的目的是快速提升鱼的体质,避免鱼体受伤。

1. 及时补充营养。春季水温回升,鱼类活动加强,生长加快、多种鱼类进入产卵期,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因此春季应视天气情况及早开始投料,冬季未停料的池塘可增加投喂频次,投喂的饲料应为营养丰富的优质饲料,以便快速提升鱼的体质,增强鱼体免疫力,降低疫病的发生率。还可适当添加发酵饲料或者促消化的有益菌于饲料中,以减少消化道的负担,提高营养的吸收率。另外,不能因为鱼类摄食欲望强就在短期内大量增加投喂量,这样极可能诱发肠炎、套肠等问题,应经5~7天逐步、缓慢地增加饲料投喂量。

2. 适当降低水位。春季阳光照射时间变长,强度变大,水温回升较快,此时可适当降低水位至1.8米,以加快水温上升的速度,但是水位仍不可过浅,主要是春季气温不稳定,存在倒春寒的可能。排放池水时,可少量多次操作,避免一次排出较多的池水引起鱼类应激。

3. 科学投放鱼苗。春季是鱼苗投放的主要季节,在投放苗种时应注意这些方面:一是提前对购买苗种的池塘实地考察,发现鱼体有伤或正在发病时应慎重购买;二是条件许可时,提前对所购苗种进行强化投喂,通过维生素及免疫增强剂等的投喂提高鱼苗体质,可提高鱼苗下塘后的成活率;三是参考历年疫病发生情况选择苗种投放时间。在历年大规模发病的时间节点,谨慎捕捞、投放鱼种。

4. 加强底质改良。春季是强对流天气多发的季节,强对流天气可导致池底的有机质、病原在短期内大量的释放,形成了疫病暴发的病原条件,因此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应重点对池底进行改善。

5. 适当培肥水质。水温回升后藻类活性增强,繁殖加快,对营养的需求也持续增强。在该阶段可根据水质及藻类的具体情况制定肥水计划,以维持一定的藻类丰度,为养殖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及天然饵料。

6. 及时治疗鱼病。如果越冬期发生疫病,应第一时间对疫病进行准确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开展系统化的防治。治病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剂量:水霉病发生时可先用五倍子末+盐全池泼洒,而后对体表的伤口进行消毒处理;低温期外用消毒剂以碘制剂为好,苯扎溴铵、戊二醛对藻类影响大,可能造成藻类死亡;二硫氰基甲烷等泼洒于长期未投喂、鱼体弱的池塘后可能诱发大规模的死亡;内服药物的选择主要根据投饵率来定,投饵率低于0.5%时,以促进消化,免疫增强类为主;投饵率超过0.8%时,可用敏感抗生素帮助治疗,治愈后继续添加促进消化、免疫增强类投入品,以防止复发。

应提前了解冬季水产养殖的基本面变化,提前制定应对措施,有的放矢做好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防治,为全年水产养殖打下良好基础。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