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实录二:先伏后起终有所成的食用菌种植
每天清晨,白那村的村民都开车将两袋平菇送到琼结县和山南市乃东区交界的检查站。每天,都有菜店老板取走平菇,并用微信转账给白那村。经过前期试种和销售,该村平菇质量得到了市场认可,白那村的村民们信心大增,更大更宽的销售渠道也已搭建好,不久将会把目前1000个菌棒的规模拓展到10000个。
这场小小的交易,是美好事业的开端,是我作为援藏干部为藏区人民办的实事之一。
发展食用菌的想法,其实发端很早。2019年进藏之前,我就将其作为个人援藏成绩的最低保障——如果因为西藏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其他工作难以开展,那么食用菌一定可以。因为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最容易构建,在室内管理好温度、湿度即可,无需考虑西藏气候、土壤和光照。
然而,未经调研的取巧总是容易被现实打破。进藏后,我辗转联系到食用菌种植专家林真福。在我进藏的第十天,林专家专程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见我,也给踌躇满志的我浇了一盆冷水:第一,山南树少,本地的秸秆和牛粪各有用途,必须购进新疆的棉籽壳;第二,必须依托援藏项目才能建成菌棒制造车间,而我手中没有项目;第三,山南市只有30多万人,市场太小。我不甘心,又请教了湖北省蔬菜办的专家,得到的答复是“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果蔬食用菌产业,目前食用菌供给接近饱和,即使制成脱水食用菌,也难以在内地销售”。
就这样,在2019年7月23日,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藏的第十天,我对于种植食用菌的热情,被彻底浇灭了。不过我也意外得知,苏州市援藏队在拉萨市林周县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这为后面食用菌成功种植埋下了伏笔。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21年春季。我在试种人参过程中结识了白那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雪飞同志,王雪飞所在的村有一片光伏大棚,因为大棚上方是太阳能发电板,棚内光照不足,几次招商种菜,菜农看着都直摇头。恰逢山南市委书记许成仓同志抓大棚闲置问题抓得紧,怎么办?王雪飞问计于我,我跟湖南省农业专家一合计,“这种棚子最适合种食用菌”。
两年前的准备,终于发挥了用途。我联系了素未谋面的苏州农业农村局援藏干部,组织白那村全体村委班子成员赴林周县考察食用菌种植,学习技术的同时还签订了菌棒供应协议。于是在一波三折后,白那村的食用菌种植终于启动并走上正轨了。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