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精神摘要
1.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42号):国家鼓励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发展,推行标准化屠宰,支持建设冷链流通和配送体系。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
(十三)提升畜禽屠宰加工行业整体水平。持续推进生猪屠宰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地方新建改建大型屠宰自营企业,加快小型屠宰场点撤停并转。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生猪屠宰企业分级管理。鼓励大型畜禽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开展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肉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规范牛羊禽屠宰管理。
(十四)加快健全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减少活畜禽长距离运输。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却库、低温分割车间等冷藏加工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拓展销售网络,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规范活畜禽跨区域调运管理,完善“点对点”调运制度。倡导畜禽产品安全健康消费,逐步提高冷鲜肉品消费比重。
3.国家发改委《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发改经贸规〔2021〕817号):冷链物流设施项目。重点支持服务于肉类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不含屠宰加工线等生产设施),公共冷库新建、改扩建、智能化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
4.《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农产发〔2021〕5号):做优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龙头企业。在肉蛋奶、果蔬茶以及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的特色农产品领域,引导一批产业链条长、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发挥“链主”型龙头企业引领行业集聚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立足当地特色,整合行业资源,制定行业标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适应新型消费的乡村产业集群。支持“链主”龙头企业整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提高行业全产业链组织化水平、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5.《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 银保监会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牧发〔2021〕24号) :优化生猪屠宰加工布局。结合生猪生产发展规划,科学设置屠宰产能,调整屠宰加工布局,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继续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鼓励和支持主产区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改造屠宰加工、冷链储藏和运输设施,推动主销区城市屠宰加工企业改造提升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集配中心、冷鲜肉配送点,促进产销衔接。
6.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湖北省生猪产业链发展工作方案》:推进猪肉产品精深加工。(1)出台产业政策。对新上的5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原则上要求匹配建设屠宰和深加工生产线;对现有30万头以上养殖企业,引导其3年内开展屠宰和深加工。(2)谋划实施一批精深加工投资项目。每年按照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滚动建设精深加工投资项目库。2021年新开工项目10个(见附件4),总投资75亿元,建成投产后新增加工产值500亿元左右。(3)总结推广正大经验。全面推介襄阳正大的全产业发展模式,支持屠宰企业引进国际一流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展技术改造,搞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4)加快传统猪肉食品工业化加工步伐。制定出台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龙头企业聚焦黄陂肉糕、恩施火腿、钟祥蟠龙菜等“土字号” “乡字号”传统猪肉产品,变作坊生产为工业化生产,力争到2023年有3-5个建成投产。(5)大力开发精深加工新产品。组织省内外科研机构、市场主体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研制开发市场引暴力强的精深加工新产品,每年争取推出2-3个精深加工新产品。(6)创建精深加工示范区。支持武汉、襄阳、宜昌、咸宁等地市,依托生猪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富集和人口消费强劲等优势,创建生猪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武汉、襄阳、宜昌、咸宁生猪精深加工产值力争达到600亿元以上。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