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四季有虾”池塘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况
该技术充分利用温棚土池和池塘精养等优势特点,通过全季节性优质种虾鉴定与选留、繁养分离、生态生境构造、时空资源配置、精准营养与投喂、水质生态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小龙虾“四季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解决“重虾轻稻”、高品质大虾占比小、集中上市和尾水排放等问题,全程做到不用渔药、精准营养与投喂,减少不良投入品的使用,提升小龙虾产品质量。
二、技术要点
1.养殖池工程化改造技术。精养池塘,面积5-25亩,坡比为1:2.5、水深1.2-1.8米,田埂上设防逃网。温棚土池,面积200-400平方米、坡比1:(1.5-2.5)、水深1.0-1.5米。温棚东西走向长42-62米,南北宽7-8米,顶部高2.8-3.3米,采用镀锌钢管框架结构,外附采光保温性能的塑料薄膜,温棚东西端设置通风门。底部配套微孔底增氧系统。精养池塘和温棚土池均采取在池埂斜坡底部四周距离塘埂底部1-3米处沿边设置繁养分区隔离网。隔离网高出池塘最高水位0.3-0.4米,通常采用乙纶网片附膜或防逃塑料膜等材料制作。
2.小龙虾绿色养殖生态生境构建技术。投苗前,基于苦草(改良型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菹草等水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季节性特点。首先选取苦草作为全年的主要水生植物,草甸型的结构为小龙虾提供安全的生长环境。其二,利用伊乐藻在低温环境下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因此在冬春季节搭配使用伊乐藻,以保持池塘水草覆盖度超过60%。其三,轮叶黑藻因其良好的遮荫效果和耐高温的特点,适宜在夏秋季节搭配使用,从而为水体提供适宜的水生态环境。此外,菹草可作为边缘植物在春秋季节引入,可作为小龙虾的植物性饲料来源。在日常管理中,应控制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等水草的顶端不露出水面,确保水草的覆盖率保持在池底面积的60%左右。若覆盖不足,应及时补充。
3.小龙虾养殖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养殖期间,根据水质情况,每隔5-7天补充适宜量的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和有益藻等并配合使用全水溶型有机肥等来调节水质,通过水体菌、藻平衡,实现养殖水体生态健康,同时为小龙虾生长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此外在温棚土池模式还可以通过多级过滤系统、沉降反硝化系统和水生蔬菜种植系统立体化构建养殖水体营养物质的高效循环与利用体系,使冬季温棚土池室内循环用水,既兼具保温节能作用,又实现虾和菜双丰收,并达到养殖尾水零排放。
4.小龙虾养殖精准营养与投喂技术。幼虾(10克以内)饲养阶段,应以投喂颗粒饲料(粗蛋白32%-36%)为主进行投食喂养,根据水温和天气,日投喂量占存塘量虾体重的1%-6%,每日投喂2-3次,并根据小龙虾养殖池的活动分布情况采取全池差异化的投喂方式。成虾养殖阶段,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28%-32%)为主,辅以动物性饵料,根据水温和天气,日投喂量占存塘量虾体重的2%-6%,每日投喂1-2次,以傍晚投饵为主,约占全天投饵量的70%,采取全池精准投喂方式。
5.高温和低温高效起捕技术。每茬小龙虾长至35克/尾以上即可起捕出售。采取适宜网眼大小的地笼进行起捕出售。高温期(7-8月份)和低温期(12月-羿年2月)将高温或低温期专用成虾捕捞装置布放于成虾养殖区,当捕获量比开捕时有明显减少时,可适当调节水位,促进小龙虾成品虾被捕。
三、适用对象
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宜水产养殖区域均可。潜江、监利、洪湖和汉川等主产县市都适宜。
四、效益分析
该技术做到了不用渔药、精准营养与投喂,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养殖水体盈余营养物质进行水生蔬菜的立体化种植,既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又生产了绿色美味蔬菜;相比常规虾稻模式和普通池塘模式,做到了不与粮争“地”,营养物质高效循环利用,“七钱以上”大虾亩产150公斤以上,高品质鱼亩产20公斤,绿色蔬菜亩产30公斤,产品质量提升,亩均产值超过5000元,养殖废水零排放。近3年累计推广应用10万亩,增产2亿斤,增收节支30亿元。
五、牵头人及技术团队
1.工作专班牵头人:吕金龙
所属单位: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联系方式:027-88876136
2.技术支撑团队
单位名称: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袁勇超
联系电话:15827516978
单位名称: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陈思琪、田子楷
联系电话:15827225980、19986949570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