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手机版|微信公众号|繁體|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技术推广

“渔”技前沿 | 中华鳖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

时间:2025-05-06 09:07来源: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字体:


技术基本情况

中华鳖是我国重要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对象,2024年养殖产量达到49.7万吨,产值高达200亿元以上,曾被列入湖北省水产十大主导品种之一,产量位于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湖南省和浙江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中华鳖具有较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可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深受消费者青睐。中华鳖生长较慢,水温低于16℃左右时停食,低于12℃左右时开始冬眠,这一生活习性严重制约了鳖养殖业的发展。

中华鳖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可以打破中华鳖的冬眠习性,提供生长需要的最佳水温,进行恒温养殖,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本技术可为中华鳖苗种的规范化培育提供指导,在保证中华鳖苗种生长速度,规格整齐度的同时,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养殖尾水,实现尾水的达标排放,切实增加渔民的收益。

另外,工厂化苗种培育将有效促进中华鳖的规范养殖,减少资源的浪费,扩大中华鳖的养殖规模,为生产单位提供优质的中华鳖苗种,保证中华鳖苗种的高效培育,有效提高中华鳖苗种的生长速度,从而带动中华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示范推广情况

本技术经过本团队近年的不断探索,相当成熟,取得了科研成果主要有地方标准、科研论文等,并进行了推广应用,目前已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多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提质增效情况

技术示范或推广后,温室养殖每1万㎡可节本17.5万元(其中人工10万元,药物成本约7.5万元),中华鳖每平方米约40kg,单价约25元/kg,产量提高约12%,每1万㎡约提高120万元。



建设地点选择

养殖场选址应交通便利,电力充足,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无污染。

温室鳖池

温室宜采用钢架结构与塑料大棚结合建设,稚幼鳖池采用砖混结构,面积为40~80㎡,池深0.8~1.0m,水深0.6~0.8m,池壁垂直,上沿向池里延伸8~10cm,池底锅底形,池角呈弧形,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污系统,完善供热控温和供氧系统。

配套设施

配套建设人工隐蔽栖息物,悬挂隐蔽栖息网片应占养殖池面积的1/3~1/2。增氧设备采用纳米微孔增氧设备,配置微孔增氧系统,每2000㎡配备2.2kw鼓风机1台。在鳖池进水口处设置水平的管径40~100mm的PVC微流注水管,管四周钻孔径4~6mm孔,孔间距2cm。

投喂设施

宜在离池埂10~20cm处设置长方形石棉瓦食台,大小为0.5~1㎡,用钢丝绷紧成长方形平面,上端固定在鳖池埂。

苗种来源和质量要求

选择种质优良种鳖繁育的稚幼鳖,体色鲜亮,体表光洁,反应灵敏,四肢有力,无伤残、无畸变、无病害感染。

苗种消毒

放苗前,使用有效碘含量为10%碘制剂,浸泡浓度10~15g/m³,浸泡时间10分钟。

开食

消毒后的稚鳖利用稚鳖开口饲料进行开食,少食多餐,一般3~4次/天,饲料用量视吃食情况逐渐增加,及时清理多余的饵料,以免造成水质污染。

放养

鳖应选择健壮有力,无病无伤,种质优良的苗种,将幼鳖按大、中、小不同规格分池投放。放养时将经消毒后的鳖苗轻轻放入水中。一般体重为3.5~15g稚鳖的放养密度为50~80只/㎡。

饲养

饲养时全程应投喂甲鱼配合饲料,投喂前将粉状饲料、水、油、益生菌等混合,通过颗粒机制成小颗粒,统一采用水下投喂,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一般日投饵3次,并根据水温、水质、摄食情况等及时调整投喂量,投喂量以30分钟吃完为宜。

合理放苗后应及时投喂,投喂时应在放养池中直接喂食,促使稚鳖在池中早开食、早适应、早生长。

收获

温室出池前应先降温停食3天,排干水后进行捕捞,从而减少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损伤。

水质管理

适时泼洒生石灰、碘制剂等消毒制剂杀灭病原菌,使用换水和加水方法调控透明度,可使用生物制剂及光合细菌调节溶解氧和水质。使池水透明度不低于25cm,池水溶氧不低于5mg/L,pH值保持在7.0~8.5。定时定期监测水质的各项指标。

疾病预防

采用生态预防、生物预防和药物预防等三种预防策略,保持良好的环境,定期泼洒全池光合细菌,饲料按2%拌入EM菌液体,进行环境、饲料、工具全方位消毒处理。

日常管理

经常检查吃食情况、有无病害、水质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生产记录。适时加注新水,每次注水前后水的温差不能超过3℃。




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

湖北省中华鳖温室养殖模式。

2025年主要示范点

主要示范点位于荆州市、仙桃市、洪湖市、鄂州市、潜江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




1

按要求做好配套设施。


2

控制好苗种品质和放养密度。


3

做好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禁止在中华鳖吃食期间进入温室活动。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