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精准监测强防控,提质增效促发展
宜昌市水产站将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列为年度重点任务,聚焦重点养殖区域和主要养殖品种,系统开展监测工作。上半年,累计完成110批次样品检测,服务养殖主体34家,涵盖22个养殖品种,为精准防控疫病风险、提升养殖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数据分析,明确防控方向。
从检出病原类别上看,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为13.63%,主要为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病毒性病原检出率为3.6%,主要为虹彩病毒;寄生虫性病原检出率为1.8%,主要为指环虫、锚头鳋。
从养殖主体特征上看,小散池塘样本占比21.8%,病原检出率约为7.3%。规模化池塘样本占比78.2%,病原检出率约为11.8%。苗种产地检疫样本占比29.1%,未检出病原。
从时间趋势上看,2月至3月,水温波动较大,叠加鱼类越冬体质较差这一客观规律,细菌性肠炎病发病率相对较高,细菌性病原检出率13.63%。4月至6月水温回升,细菌性病原检出率降低,病毒性病原检出率上升,病毒性病原检出率为3.6%。
二、织密防控“监测网”,提升监测“硬实力”。
风险预警关口前移,生产损失有效降低。根据监测数据,在春季、干旱、梅雨等特殊季节,对大宗淡水鱼、黄颡鱼等特色淡水鱼及时发布预警信息6次,指导养殖户提前采取清塘消毒、调节水质、合理投喂饲料等手段,有效避免了水霉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大规模暴发。
技术服务精准化,防控水平有提升。结合监测结果,为34家养殖主体提供了“一场一策”的个性化技术指导方案,有效提升其健康养殖和科学防病水平。
监测扩面强支撑,数据赋能优防控。随着监测数据的增加、覆盖面的扩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有效支撑了全市水产养殖疫病病原分布的本底分析,为科学研判水生动物疫病流行态势、调整优化防控策略、促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增效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下半年,宜昌市水产站将秉持精准监测、服务产业的理念,持续做好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拓展监测广度与深度,增加苗种产地监测点和频次,把好水产养殖第一道关口。强化技术赋能,引入快速检测试剂盒,提升现场初筛与实验室诊断能力。完善预警响应机制,优化数据分析,提升预警时效性与精准度,筑牢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屏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