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政企联营筑鲟业根基 产村共富跃振兴龙门
宜昌市水产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省领导关于“支持鲟鱼规模化养殖,将鲟鱼养殖打造成单项冠军”的指示精神,在大力发展鲟鱼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村企共建、联农带农机制,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村集体收入惠及民生、村民越来越富裕的共同目标逐步实现。
政企协同强机制,利益联结惠民生。地方政府通过中央、省、市财政项目对鲟鱼产业进行扶持,在项目实施后新增的固定资产中,由财政资金投入建成的固定资产确权到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就业务工、资产入股、收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获取项目运营后的增值收益,并把增值收益分配给项目所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重点将该资金用于脱贫户、监测户的产业发展、贫困家庭救助、医疗救助和养老补贴等,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脱贫群众充分收益,并向监测对象倾斜,实现村企共建。
代养模式破瓶颈,零风险托稳增收。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与利益共享,实现鲟鱼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与生态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鱼苗、饲料、养殖技术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解决养农户技术短板与资金压力。农户利用自有设施或企业提供的养殖车间进行鲟鱼养殖,按标准喂养管理,商品鱼由公司保底收购,确保“零风险、稳收益”。如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近三年来,与全市10多家农户签订代养协议,既扩大了公司鲟鱼生物资源储备,又带动了农户就业和增收。
产业扩张链式跃,三产融合活乡村。企业规模扩张与土地征收流转形成良性循环,土地征收流转使村民获得收入,企业扩张提供更多就近就业的岗位。企业定向招聘村民参与养殖、加工等岗位,使村民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同时鲟鱼产业的发展及鲟鱼子酱的加工,带动餐饮、休闲旅游等衍生经济,全市有多家餐馆与企业签订供货协议。鲟龙水街初具规模、鲟龙鱼生态科技展示中心主体工程完后,建成后将进一步带动当地村集体旅游发展,助农致富,助村增收。
相关附件: